龚鹏程先生:“学字”的根本法门
龔鵬程先生:“學字”的根本法門
國語社 公眾號 整理
文字研究 公眾號 校改
答深圳商報《文化廣場》魏沛娜問
一、近年來圖書出版市場湧現不少跟漢字有關的書籍,如詩人流沙河的《流沙河認字》、《文字偵探》、《白魚解字》,張大春的《認得幾個字》,以及如今再版的《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》和左安民的《細說漢字》都熱銷。您怎樣看待當下這種關於漢字的書籍受歡迎的現象?
答:從工具論的角度說,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;從內涵說,文字又是文化最重要的部分;從漢文化本身的性質說,則漢文化本來就是文字性的文化。那麼,在漢文化受到蔑視時,文字當然同時就會被看輕、看衰、看成罪人。反之,文化自信增強了、覺得民族文化該復興了時,對文字之感情和認識也就自然高漲。
近百年來,詆毀漢字、改革漢字、廢棄漢字,曾經成為一種浪潮、時髦;如今剝極而復,漸漸回歸正常了。
你說的那些書,有些是翻印古代蒙學教材、有些由臺灣引進、有些出自詩人學者,形式多樣,性質不一,但似乎都頗引起關注,足見社會心理。事實上,近幾年人大政協也都常見關於恢復或部分恢復傳統文字的提案,與這個趨勢是相符的。
二、這些年很多人都在擔憂漢字的學習傳承問題,也推出了不少舉措在呼籲重視漢字。在您看來,目前漢字所面臨的危機是什麼?如何解決?
答:由體系上看,是文字改革造成的惡果。由使用度上看,是文字“書寫”狀態的改變,可能不是寫,而多是敲擊了。另外則是語文教育的問題,英文的學習與使用,瓜分或干擾了我們對漢字的認知;拙劣的現行語文教育,又斫傷著我們的語感與能力,結果當然一塌糊塗。
這其中,簡化漢字的問題是根本。早期簡化漢字的目地,是為了消滅漢字,走向拼音化。因此全力宣傳漢字野蠻、原始、落後、繁難,說簡化是趨勢。簡化的過程,則因為是要拆解消滅漢字嘛,所以顯得十分粗暴,不顧漢字原有的體系。後來雖然停止繼續簡化,廢棄了二簡和三簡方案,但目前這樣的簡化字也仍是問題重重的。同音替代、偏旁推類,以及毫無道理的亂改,隨處可見。
這樣的簡化字,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。當年進步人士幾乎都主張改革漢字,所以早在國民政府時期就開始明令推行簡體字了。因此我們現在也不必把簡體字政治化,看成是中G政權的標誌,以此批評它或拼命維護它,都不必要。要問的是:這套方案既不符合漢字體系,又不利文化之傳承與發展,民眾且已不太喜歡了,為何還不放棄?
只不過,現在到底不是革命的年代了,什麼都可以說改就改。簡化字在社會上通行了幾十年,驟爾放棄,幡然復歸,殊不現實。
該做的,一是不再打壓正體也就是所謂的繁體字,視為不規範字,強制在某些地方只能用簡化字。應開放用字之自由。二是教育領域應逐步增加識讀傳統漢字,免得中國人居然不認得中國字。至於手寫,可以繁簡隨意。三是請學界趕快修訂一下現行簡化字,其中特別不合理之處,亟予訂正。其他的也還可以使用,畢竟簡化字也有若干是可採的。
【編按:不知龔先生是否瞭解,阻礙傳統文字自由使用的,就是所謂的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,在這部法律廢除之前,大陸正式場合的文字使用不可能自由。】
三、當今許多人幾乎很少提筆寫字,普遍使用電腦打字,這是否給漢字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憂患?
答:一般說,當然如此。但情況未必悲觀。例如用手機發短信、微博、微信,很多人還是用寫的。電腦網路,據文化部的統計,六億線民中,網路文學的使用率幾乎占了一半。他們也許不提筆寫字,但龐大的文字閱讀和敲擊,對文字的熟稔與感情仍是有提升的。故不能僅從書寫看。識字、寫字、用字,幾個層面要綜合觀察。
四、您經常行走於兩岸三地,就您觀察,如今大陸和港臺地區在漢字學習和傳承方面存在的差別大嗎?
答:大呀!這不是明擺著嗎?港臺以正體字為主,手寫有時用簡體;大陸以簡化字為主,翻印古籍,或書法、題匾、印名片等要顯示文化的場合則也常用正體字,只是正簡轉換還不熟悉,常會弄錯而已。
媒體常報導一些名人或風景名勝地區正簡字錯亂的現象,引為笑柄。其實這些人只是受害者,不該怪他們。孔子曰:“若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”,應在教育上加強些才好。
五、可以介紹一下讓您獲益較多的跟漢字有關的書籍嗎?
答:我主要是讀古書;讀今人書,獲益甚少。但我倒是可以介紹一本我寫的《文化符號學》給讀者參考,可讓大家對中國“文字-文學-文化”一體性的特質有所瞭解。
六、您曾說過“繁體字使用越來越多,對漢字的感覺慢慢被喚醒”,這是否意味著您認同繁體字作為漢字的靈魂?或者說,您怎樣看待這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“繁簡之爭”?
答:是的。但不是說繁體字是漢字的靈魂,漢字本來就是現在被汙名化的繁體字呀!簡化字是現在搞出來的另一套體系,乃站在否定漢字漢文化的立場,對漢字削刪簡並,並自創偏旁推類和同音替代之法而形成的怪胎。故有些網友說它是殘體字。至於繁簡之爭,本來也沒有什麼爭的,只是杜撰的簡化字硬要自居正宗,排斥漢字而已。
七、有人認為港臺地區現在仍使用繁體字,所以能夠較好地傳承傳統文化。那麼,您認為漢字跟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怎樣的聯繫?
答:港臺未必就傳承得多麼好,但顯然過去宣傳說用繁體字不利於掃盲、不利於教育推廣、書寫麻煩、不易辨識等等,都只成了笑話。反而是簡化字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弱點,由於有港臺相對比,讓人看得越發清楚了。
若說漢字跟傳統文化之間存在什麼關係?唉,漢字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呀!它書寫著歷史、描述著世界、刻劃我們的心聲、表達了幾乎所有的思想,而且還可跨越語言的鴻溝、超越時空的障礙,你說它重不重要?拼音文字,只是語言的紀錄,不是獨立的體系。因此使用拼音系統的文化,都偏於語言型。解構批評家德里達說他們都陷語言中心主義不能自拔,很有道理。
中國文化不同,是文字型的,文化之“文”同時既指文字、也指文學和文化。這個文,甚至被視為是“道”的顯現,所以它還不能說只是文化的一部份,它就是文化。道家《度人經》說世界“無文不生、無文不成、無文不明、無文不光、無文不就、無文不立”,貫通于天文地文人文之間的都是文。
中國文化這種核心要義,幾十年來大家都忘記了,只以為文字是工具,如鍋鏟電鋸一般,你說慘不慘?
八、幾千年來漢字不斷演變和改革,可否談談您心目中漢字未來的發展前景?推動漢字向前發展的力量又是什麼?
答:歷來文字只有演變而無改革,過去幾十年的悍然改革也已證明了是失敗的。失敗,並不是我個人胡亂給的評價,政府的“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”不是老早悄然改名為“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”了嗎?所以,改革漢字云云,可以不要再談了。未來的工作,應落在觀察新時代漢字的演變、改善文字教育、強化文字使用能力等方面。
推動漢字演變發展的動力,看起來是社會,其實是文字本身自然的動能。文字的體系、構造,在面對新時代新事物時,自然會造出新詞來指稱、調整其文法以呼應。
而深化文字、刺激其發展、開發其彈性的則是詩詞文賦。假如我們不再愛詩、不寫詩、不讀詩,或光曉得擺弄出一堆爛詩來,漢字的前途也就走到盡頭了。
九、我們應該怎樣“學字”,從而掌握漢字的精髓,認識漢字的靈魂?
答:子曰:“小子,何莫學乎詩?”
【相關閱覽】
錢伯城先生逝世,怹提出出版陳寅恪、夏承燾、岑仲勉、林庚、……等人的著作